第五十四章 也许是真相_被体育生高黄文宿舍文章
笔趣阁 > 被体育生高黄文宿舍文章 > 第五十四章 也许是真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五十四章 也许是真相

  在曹操迎汉子回许都后,日益嚣张跋扈,挟子以令诸侯,与子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,引起群臣不满。

  汉子想要除掉曹操,但苦于手中并无实权,且身边多是曹操耳目,于是便用鲜血写成诏书缝在衣带之中,是为衣带诏。

  而在子将衣带诏秘密地传给国舅董承之后,董承便集合车骑将军董尝偏将军王子服、长水校尉种辑、议郎吴硕还有左将军刘备,密谋举事,打算除掉曹操。

  其实刘备最初并没有参与此事的打算,但在“煮酒论英雄”之后,刘备意识到了曹操对自己的重视,怕是再难以容得下自己,于是也加入了奉诏讨曹的行粒

  衣带诏一事可以是汉子除掉曹操的唯一机会,可惜此事最终还是泄露了出去,泄密之人在正史中并无确切记载,只知道在事情败露之后,曹操诛杀了一众涉事热,董贵妃也被处死,子被看管的更严,曹操也亲自发兵征讨及时逃走的刘备。

  孙权在与先兄身边重臣商谈之前,也未曾想到这衣带诏竟然还和江东有关。

  当初孙策借助身在许都的张紘,与子取得了联系,孙策最初只是让张紘替自己吐露忠心,并未言明真实的目的。

  而在正准备发动“衣带诏”的子眼里,孙策可谓是一个不的助力,麾下留在许都的侍御史张紘也素有胆识,若能把孙策拉拢过来,成功的概率自然更要大上几分,于是便告知了孙策衣带诏一事。

  不过孙策并没有除掉曹操的打算,他觉得仅凭朝中诸臣必难做成此事,且自己身在江东鞭长莫及,所以并没有让张紘在诛杀曹操的诏书上签署自己的名字。

  他最初的打算是,先与子以及子身边的重臣取得联系,等到自己发兵攻取许都时,里应外合。

  如今知晓了衣带诏一事,孙策便让张紘建议子按照他的法子来,让子和重臣们配合孙策攻下许都,将他们从曹操手中救出,连带着皇后、贵妃和重臣一起接到江东去。

  子虽然面上赞同,心里却并不感兴趣,他在曹操手中和在孙策手中又能有多少区别?孙策若是刘姓血脉,子倒还勉强相信,真到了江东,就算对自己的监视不如曹操严重、提供的衣食住行比曹操给的好上一些,但多半也就止步于此了。

  到底不还是孙策掌权,自己只不过是从虎穴转移到狼窟罢了。

  所以子只把孙策的计划当做是最后给他们兜底的方法,等到诛杀曹操之后,若能全掌大权,那时也就不需要孙策了。

  但考虑到曹操势力雄厚,自己就算轻易诛杀曹操,也有可能因此激起曹操臣属的怒火,真要到了那时,再和孙策里应外合,跑到江东避祸,也未尝不可。

  如此缜密的计划,可惜第一步就失败了,在曹操决定诛杀董贵妃时,刘协只想求曹操饶自己爱妃一命,于是便将孙策的计划全盘托出,曹操面无表情地听闻之后,并无丝毫犹豫,仍是杀掉了董贵妃。

  虽然此事只是刘协一面之词,但曹操生性多疑,不相信刘协是在无中生有,越想越觉得后怕,孙策奇袭许都的成功率固然极低,低到自己之前完全没考虑到许都的安危,而在听闻刘协所言后,虽然曹操仍不相信孙策能够轻易领兵从江东远道赶来许都,但真要是被他侥幸攻到了许都城外,里应外合之下,许都城破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
  当然,终究是缺少足以证明此事的证据,曹操也什么理由主动跟孙策翻脸,也因为衣带诏上没有签署孙策或是张紘的姓名,留在许都的张紘得以保住了一条性命。

  但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,子可是曹操的逆鳞,若真被孙策夺走,即使官渡之战胜利,也弥补不了失去子带给自己的影响,曹操之前因为孙策的骁勇善战,所以一直不愿与他争锋,现在看到孙策如疵寸进尺,自然不会再放过他。

  你想里应外合,我也给你来个里应外合,既然你骁勇善战,我就用阴谋诡计将你害死,曹操心意已决,于是便与江东内部同样对孙策有杀意的势力取得了联系,里应外合之下,将孙策谋害。

  而在孙策死后,曹操便打算趁着江东举丧时期征讨江东,但张纮劝谏他:乘人丧事而用兵,既有违传统的道义,如果攻而不胜,还会使两方结仇而丢弃往日盟好,不如借此机会厚待江东。

  曹操听了这话心里犯起了嘀咕,莫不是那孙伯符没有这个想法,只是刘协为了保住董贵妃而随意攀咬?要不然的话,张紘听到自己这个问题应该内心有愧才对,怎么会如此“厚颜无耻”。

  其实曹操本就是试探一下张紘,实则并无攻伐江东的打算,孙策死后江东文武已成哀兵之势,本就难以轻取,再加上北方尚未统一,自己也没法派主力攻伐江东,所以此事也就作罢。

  不过孙策杀了也就杀了,完全是利大于弊的事情,且在曹操看来,在一无动机、二无证据的前提下,他与江东内部联合刺杀孙策的计划可谓是衣无缝,本以为此事会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郑

  直到江东日益发酵的舆论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,曹操大惊失色,忙问自己派去江东的奸细这是何人作出的推测,奸细回信告诉曹操:正是碧眼孙权!

  此时的曹操正忙着解决袁绍的残余势力以便完全统一北方,哪里有时间来管孙权?他也只能暗叹这碧眼如此睿智,竟能将此事洞察的如此清楚。

  其实若不是孙权对这段历史颇为了解,早在前世就对“孙策遇刺”的诸多阴谋论有详细的了解,也不可能将此事真相判断的八九不离十。

  曹操固然是做事谨慎,并没有留下任何证据,但孙权也不需要任何证据,这个结论可能性最大,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也最多,自然没有放弃的道理。

  所以孙权直接全票标记曹操为主谋,动机最充分的吴郡顾氏为从犯,结束了这场扑朔迷离的“江东狼人杀”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aa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aa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